民国时期,教育界中蔡元培的名声颇为显赫。与之并驾齐驱的,还有一位校长,同样在大学教育领域贡献卓著,那就是竺可桢。特别是他提出的“求是”校训,对浙江大学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求学有成奠基科研
1918年,竺可桢从哈佛大学取得了气象学博士学位并回到祖国。凭借卓越的学术成就,他成为了我国现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开创者。之后,他先后担任东南大学和中央大学地学系的主任、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等职务。他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与领导才能,为科研事业构建了坚实的框架,并培育了众多人才。
在那些职位上,竺可桢大力***纳了前沿的科研观念与技巧,诸如普及科学观察与数据搜集,使学生们及科研人员学会了更为标准化的研究步骤。他的严谨治学精神,还熏陶了一大批科研人员。
执掌浙大展宏图
1936年4月至1949年4月,竺可桢担任浙大校长一职,历时13年。在这期间,浙大在他的带领下,逐渐从一所普通高校变为声名远扬的学府。那个时代,社会动荡,办学条件十分艰苦,困难重重。然而,竺可桢从未放弃,始终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。
他四处奔波,积极筹集资金,致力于提升教学设施,并聘请了众多优秀师资。在教师选拔方面,竺可桢不拘一格,广泛吸纳人才,使得浙江大学吸引了众多学术翘楚。这些举措为浙大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,促进了学校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持续提高。
当选院士获赞誉
1948年,竺可桢被选为中央研究院的首位院士。这一荣誉是对他科研和教育成就的极大肯定。在当时,院士称号象征着学术界的最高地位和杰出贡献。竺可桢获得这一荣誉,不仅是个人的荣耀,也为浙江大学带来了荣誉。
竺可桢成为院士后,并未因此而骄傲自满,反倒是更加投入科研与教育领域。他凭借个人影响力,为浙江大学争取到更多***与合作机遇,助力学校发展更上一层楼。
比肩***受尊崇
民国时期教育界,蔡元培是位极具影响力的人物,竺可桢也常被提及。比如浙大的谈家桢教授就说,在我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中,蔡元培和竺可桢是那些杰出大学校长中的佼佼者。
谢觉民提到,蔡元培在军阀时期创立北大,功勋卓著;竺可桢在抗战时期领导浙大,培养了大量人才。朱九思对竺可桢的教育成就十分敬佩,将他比肩蔡元培等人。这些事实都反映出竺可桢在教育领域的崇高地位。
确立校训铸灵魂
校训是大学的灵魂所在,竺可桢提出的“求是”校训,成为了浙大的重要财富。1938年11月1日,在广西宜山的开学典礼上,竺可桢发表了《王阳明先生与大学生的典范》演讲,那时他首次提出了“求是”作为校训。紧接着,11月19日,这一决定正式被确立。
“求是”既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所在,亦是西方科学追求的真理,浙大学子从中领悟到治学行事必须坚持实事求是。自从这一校训被确立,它便深刻地塑造了浙大学子的价值观念和行事习惯。
求是精神传后世
浙大在迁徙途中孕育了“求是”的校训,这种精神在困境中更显珍贵,对浙大学子的影响深远。自那时起,每一代浙大人都在“求是”精神的指引下,在各行各业取得了卓越成就。
在科研界,浙大的学者秉持“求是”理念探寻真理;而在创业圈,浙大的学生以“求是”心态脚踏实地,勇往直前。如今,“求是”理念依然是浙大人前进的源泉,鼓舞他们持续探索,勇于创新。
竺可桢提出的“求是”校训,对浙大产生了何等重大的文化效应?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发表你的观点。同时,请不要吝啬点赞和转发这篇文章,让更多的人认识竺可桢以及他的“求是”理念。
非特殊说明,本文由优美尚品主题原创或收集发布,欢迎转载
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:https://www.npkww.com/dxzy/98.html